是不是标号越高的汽油对车越好?这是一个被问烂的问题。网上有很多说法,小编这次不打算人云亦云,近日小编通过邮件向一位在美国通用汽车就职的燃油工程师咨询了这一问题,美帝工程师的回答果然是“惊天地泣鬼神”!
▼发动机压缩比与爆震
目前市场上的汽车使用的大多是四冲程发动机,也就是说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循环需要经历“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行程。简单来说就是,吸入汽油与空气的混合物,然后压缩,再用火花塞点爆油气混合物,推动活塞获得动力,再排出燃烧后的废气。
其实对于工程师和发明家来说,每一个发明/发现的过程,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就比如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中,尝试过数千种材料,最后才发现钨丝是当时最好的灯丝材料。
对发动机来说也一样,工程师们曾经尝试过使用不同的燃料来测试发动机的工作效果。结果发现,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只需要提升发动机的压缩比,就会得到更大的输出功率。
这时就有人要问了,那为什么现在大多数的汽油发动机压缩比在10左右,见不到20或者30压缩比的汽油发动机呢?那是因为压缩比提升之后,油气混合物在压缩过程中受到的压力也越高,压力高到一定程度,没等火花塞点火,自己先High爆了——这就是爆震现象。
理想情况下,气缸中的活塞要压缩运动到气缸的上止点,这个时候再点火。出现爆震之后,很有可能活塞正在向上压缩运动的过程中,油气混合物被压爆了,就像大姨妈不期而遇——这对发动机伤害是很大的,毕竟所有活塞都连在一根曲轴上,一个气缸爆震,其余气缸也会扯到蛋。
工程师研究后发现,发动机的爆震现象和燃料的选择有关,如果选对了燃料,那么即使压缩比比原来稍微提高那么一点点,也不会发生爆震。
▼燃油标号和辛烷值
既然发现爆震现象与燃料有着必然关系后,工程师们便开始进行枯燥而乏味的燃料测试。通过逐一测试和混合配比测试,工程师们发现,抗震效果最差的是“正庚烷”,而抗震最好的是“异辛烷”,因此工程师们把异辛烷的抗震指数定为100,而正庚烷的抗震指数定为0。
通过复杂而繁琐的实验,工程师们发现汽油中异辛烷和正庚烷的不同占比会影响到发动机压缩比的大小和爆震现象出现的时机。在美国,所谓87号、89号和91号等无铅汽油,是指分别含有87%、89%和91%的异辛烷,与之对应的是,以上三种标号的美国汽油也分别含有13%、11%和9%的正庚烷。异辛烷含量越高,汽油的抗震系数越好……
这里多BB一下,中国92号和95号汽油,绝不是说异辛烷含量达到92%和95%,而是“抗震能力相当于异辛烷含量92%(或95%)的汽油”,这个抗震系数是用添加剂调出来的,和当年用三聚氰胺提升牛奶氨基含量是一个道理。在美国,最常见的最高标号汽油是91号——你以为美国91号汽油的异辛烷含量会不如中国92号的汽油?呵呵,你想多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推荐使用97号汽油的发动机,如果用92号汽油,就有可能出现爆震现象。
▼通用燃油工程师:应选择正确标号汽油
经过前面的科普,相信类似于“汽油的标号越高,油品纯净度和质量就越好,对发动机越好……”这样的“谣言”大家也不会再盲目相信了。当然,至于如果使用更高标号或者更低标号的汽油,对汽车有何影响,这个问题小编也通过邮件咨询了一位在美国通用汽车任职的燃油工程师。
对于使用更低标号汽油,通用燃油工程师大致是这样解答的:
虽然你可以使用更低标号的汽油,来节省日常的开销,这在短期来说看不太出来问题的,因为爆震传感器能够有效降低发动机的爆震,然而你的车也会因此而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
(小编解读:第一次出现爆震之后,发动机会降低喷油量提升空燃比以达到抗震的目的,由此也就造成了动力不足的现象。)
另外,虽然从长远来看,发动机出问题的机率和问题程度并不明显,但还是有一些真实车主案例显示,发动机部件的磨损程度会加剧。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想好好检测低标号汽油到底会对发动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只是因为测试成本太高——这样的实验需要几百辆试验用车,同时还要跑个10万英里(约16万公里),来获得不同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总结。所以为了你的爱车着想,还是坚持使用推荐标号汽油吧,不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另外,对使用更高标号汽油,这位燃油工程师也表示:
汽车发动机使用什么标号的汽油,是经过严格实验和校准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尾气排放,如果在低标号发动机上使用高标号汽油,那么会产生更多碳排放,从而污染环境。
(小编解读:这个说法可是小编之前万万想不到的!高标号汽油异辛烷热量更高,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更多,发动机气缸热量也比使用低标号汽油更大,这使得在燃烧中更容易合成氮氧化物污染物。)
写在最后
一般来说,国内相邻两个标号的汽油,往往每升的差价就是5毛钱。很多人为了省这5毛钱,往往选择标号更低的汽油。偶尔一两次应急没问题,但长此以往,往往会引发爆震——油门踏板弹一下脚实属不值一提之小事,怕就怕是发动机拉缸。如果搭进去一台发动机,就得不偿失。当然了,以上都是小编基于自己的道行对于这位通用燃油工程师的邮件进行解读的结果。不敢妄议其真实性,不妨请业内专家指教。